单纯计算一个审减额,是任何单位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作为审计人员,深入挖掘审减额背后的原因,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对策和建议,才是“审计”应该做的。那么,“审减额”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一、“审减额”背后隐藏着管理漏洞
建设单位往往偏向于重视质量和进度,而忽视造价管理,管理班子中缺少专业造价控制人员,相对于精通结算规则和技巧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明显处于“弱势”。在影响工程造价的各个环节漏洞频出,如招标控制价偏高、施工合同不完善、曲解定额和规则、不熟悉材料价格变动等等,这些都给施工单位“掺杂使假”提供了空间。只有每个建设项目都要配齐造价控制人员,提高造价管理水平,才能有效遏制政府工程被高估冒算。
二、“审减额”背后隐藏着制度缺陷
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权利集中,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约束;监理人员要看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的脸色行事,监理制形同虚设。无论管理人员还是监理人员都是有权无责,更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各种现场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得不到严格执行,如在工程签证等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凭证上一人签字即可生效,现场签证不实已成为造价审减的主要原因。健全完善工程管理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从根本上堵住高估冒算的漏洞。
三、“审减额”背后隐藏着失职和腐败
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违规违纪问题的高发区。个别管理人员政治素质差、责任心不强,对事关工程造价的重要问题似管非管;甚至禁不住诱惑,与施工单位串通一气,徇私舞弊,出现权钱交易的结果。审计机关应该站在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反腐败的高度,从审减额中寻找案件线索。
只反映审减额,不探究原因、不追究责任、不完善制度的“三不”做法,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矛盾,没有尽到“审计”的责任,会使政府投资项目高估冒算问题更加泛滥。